腰椎间盘彭出症临床表现:
1.病史与症状:腰椎间盘彭出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发于20-50岁青壮年,男多于女,男女之比为6:2。体力劳动者最多,当前脑力劳动者有上升趋势。有外伤者占50-70%。
主要症状是下腰痛和坐骨神经痛,一般先出现急性腰痛,过1-3个月才有坐骨神经痛,两者同时出现约占89%,只有1.4%始终只有腰痛,另外9.6%始终只有腿痛。坐骨神经痛常起始于腰部,沿臀部到大腿后部小腿外侧至足跟或足趾,痛的范围与神经根接触突出椎间盘多少位置有关。少数患者疼痛起始于小腿或外踝,半数常因咳嗽、打喷嚏或腹部用力而疼痛加重,多数卧床休息减轻,只有少数站立时疼痛减轻,坐下反而加重,严重者可伴有下肢麻木或感觉迟钝。中央型椎间盘巨大突出可发生大小便异常或失禁,马鞍区麻木、脚下垂。少数椎间盘突出可出现下肢发凉,也有出现单侧或双侧面下肢水肿,这都与腰部交感神经受刺激有关。
2.体征 ①外观脊椎形态;从后面检查患者姿势,如腰椎过度前凸时,多数是椎间盘后外侧较小突出,神经根躲离刺激物,使破裂的纤维环松弛以减少纤维继续破裂。此型患者可以将腰伸直或侧弯,但当前屈时,因腰部肌肉痉挛而受到限制。②坐骨神经性腰椎侧凸,此型患者多数腰椎凸向病侧,只有少数伴有健侧椎间盘陈旧性突出时才使脊椎凸向健侧,故脊椎侧凸对此病诊断极为重要。③突出的椎间盘在神经根外侧面(肩上型)时,患者脊椎向健侧弯屈时无疼痛,向病侧弯屈时则疼痛放射到小腿;如果突出的椎间盘在神经根内侧面(腋下型)时,患者向健侧面弯屈则有放射性疼痛,而向病侧弯屈时无疼痛。如果突出物顶起神经根时,则无论向病侧还是向健侧弯屈,都会出现疼痛。
压痛点和放射性痛检查:在病变的棘突间隙常有压痛点,约占有病变的95%左右,如果让患者后伸向病侧弯屈上身,同时用手指尖挤压病变相对应棘突旁约0.5~1cm处,多能引起放射性疼痛,疼痛象触电一样放射至足跟或足趾。
肌萎缩及趾伸肌肌力检查:在慢性或重型病 人中,常有病侧股四头肌及小腿腓肠肌萎缩,检查时应同时测量对侧相对称的腿周径。一般以膑骨中央或内踝及外踝中央为长度起点,在相同止点对称处分别测其周径,就能获得是否有肌肉萎缩及萎缩多少的正确数据。检查伸趾肌力时,让病人伸直双腿仰卧,用力背伸各趾或踇趾,两侧同时比较,即可明确其肌力的强弱,上述患者,约75%的有不同程度的肌力下降。
直腿抬高试验检查:患者仰卧,双下肢放平,先抬高健侧腿,正常腰骶神经根可有4mm的滑动范围,故抬高达70度不紧张;然后再抬患侧腿,病变重者只能抬高5~10度即出现腰痛或放射性腿痛;严重者表现针刺刀割样或撕裂电击样疼痛而不能抬腿,一般来讲,抬高在50度以内出现腰腿痛则为阳性反应。
股神经牵拉试验检查:让病人俯卧,将患腿的膝关节屈曲90度,将其小腿上提,出现大腿前侧疼痛为阳性,表示第四腰神经根或第三腰神经根受挤压。
不同水平症状特征检查:临床上常把腰椎错位、严重间盘突出挤压脊髓后,依据出现症状按节段特征显示屈髋和股内收困难属L1~2病变,小腿外侧和大腿外侧疼痛,膝反射消失属下腰段L3~5,S1~2病变,鞍区疼痛、感觉障碍、性功能不能和大小便障碍及下肢运动功能受累可属圆锥马尾神经病变。
脊椎运动受限检查:100%的腰椎盘彭出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某些活动受限。脊椎活动受限早期多是功能性的,若突出物是嵌顿性,则前后弯屈伸展都会刺激神经根使疼痛加重。凡是脊椎侧凸者,上身向凸侧弯屈多受限,而向健侧弯屈基本不受限,如果彭出物较大,无论向左还是向右面弯屈都受限。
中医认为腰间盘彭出病多为经络不畅通、气滞血瘀、脑及脏腑、骨骼失养所致。临床上充分应用定向正骨手法,从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利用滑动重力等物理力学效应,在患者脊柱后方及周围有节奏地施行按压、提、拉、滑动等方式,刺激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督脉等多条经络线,一方面能使这些经络线产生特殊的酸、麻、胀甚至循环传导性麻窜的感觉(即得气现象),促进生理功能发生变化,以疏通经络,滑利各椎间隙、增强气血运行,营养脑及脏腑骨骼功效,使腰间盘突出病多样症状获得缓解。
另一方面手法定向正骨产生的刺激信号,可迅速地传到中枢,在脊髓、低位脑干、丘脑、边缘系统、基底神经节及大脑皮层等各级水平,与颈性眩晕、头痛、肢体麻木无力等异常信号相互作用和整合,从兴奋和抑制两个方面实现经络—大脑—脏腑的整体调控效应,从而使相应的隐性经络感传转化成显性感传,达到抗病能力增强,使腰间盘彭出病获得痊愈的目的。